新闻中心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新闻中心 >麦可思反响

新华社:大学生作业"AI味儿"变浓,怎么管?

 

复旦大学近期发布《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(试行)》,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,包括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的正文文本、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等,引发关注。此前,湖北大学、福州大学、天津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相继发布此类规范AI工具使用的通知,部分高校还约定使用范围与比例。

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普及,不仅是论文,近年来大学生作业中的"AI味儿"也变浓了:使用AI工具,仅需几分钟即可生成一份看起来符合要求的作业内容。用AI工具写作业情况如何?怎样在效率与创造力中找到平衡?"新华视点"记者进行了调查。

大学生"雇"AI写作业

几秒钟输出一道简答题答案,5分钟生成一篇结课论文,10分钟做完一个PPT报告……在AI工具的帮助下,大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相比从前大大提高,他们甚至将AI工具尊称为"老师"。

学期末、结课前,是有的大学生求助"AI老师"的高峰期。除公开免费的AI工具外,有的学生还会购买专门的AI写作、绘画等大模型,满足不同需要。

记者在网购平台搜索看到,店铺提供的AI智能写作服务"五花八门",总结报告、万字论文、短视频脚本、广告文案等文体各式各样;从几元的体验价到几百元的次卡、月卡不等,销量几百上千的不在少数。

有大学生表示,学期末所选课程作业堆积在一起,赶上考试复习,不得不用AI工具加快进度。同学之间会拼单购买AI服务,大家会不同程度借助AI完成任务。

麦可思发起的2024年中国高校师生生成式AI应用情况研究显示,近三成大学生使用生成式AI写论文或作业。

一线教学中的感受也很明显。"AI生成的作业就像开水煮白菜,内容空泛、千篇一律,'一眼假'。"北京一所理工类高校教师马骁(化名)说,这几年,学生作业中的AI趋向更突出,很多时候变成"老师出题,AI答题"。一些学生作业全无独立思考,生成内容直接使用,一旦问起来写的是什么,自己都不理解。

对于大量使用AI工具写作业的现象,学生也感到"槽点满满"。有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说,"偷懒"的小组作业成员直接将AI生成的内容发过来,这些内容空洞无物,导致自己的汇总工作异常艰难,几乎要替他重写。

多位一线教师对此表示担忧:一方面,对AI的使用一旦形成路径依赖,学生可能会逐步失去独立思考能力、写作能力;另一方面,一些AI生成内容存在明显的常识错误和粗制滥造痕迹,助长"应付"作业的不良风气,甚至形成学术不端。

  来源:新华社,2025-01-13,有删节